好的,我帮你把文章改写一遍,保持每段意思不变,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,字数也控制得差不多。
---
作为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、影响力最广泛的军事政治联盟,北约在外人眼里似乎铁板一块、团结一致。
然而,事实远比表面复杂——北约内部存在着一对长久的死敌,那就是土耳其和希腊。这两国不仅积累了深厚的历史积怨,甚至在都加入北约后,仍曾爆发武装冲突。至今,两国在领海划界以及塞浦路斯问题上依然剑拔弩张,矛盾不断激化。
▲北约
展开剩余92%无论是在希腊和土耳其的官方立场,还是在国际社会中普遍的看法里,两国被视作两个截然不同的民族和国家。
土耳其民族起源于亚洲的古突厥部落,信仰伊斯兰教;而希腊民族的祖先则是孕育了西方文明的古希腊人,主要信奉东正教。
两者无论从文化、宗教还是历史传统来看,都显得迥异,毫无共通之处。
▲尽管同属北约成员国,希腊和土耳其之间仍潜藏战争风险
然而,2021年初,这种根深蒂固的认知被彻底颠覆。美国Ancestry基因测序公司对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土耳其人展开基因检测,结果令人大跌眼镜。
检测结果显示,土耳其人占多数的基因并非源自远古亚洲的突厥人,而是源自安纳托利亚本地土著,还有相当比例来自欧洲各地,特别是巴尔干半岛地区的基因成分。
所谓安纳托利亚土著,实际上就是古希腊人的后代。换句话说,现代土耳其人的主要祖先其实是古希腊人——这让世代为敌的希土两国,在基因层面竟然是“同宗同源”。
那么,到底土耳其人是古突厥人的后裔,还是古希腊人的子孙呢?
▲现代希腊人在基因和文化上,延续了古希腊人的大部分传承
土耳其地处欧亚大陆交汇处,约97%的国土坐落在亚洲的安纳托利亚半岛,也称小亚细亚。
关于这片土地最早的文字记载,可追溯至《荷马史诗》,其中著名的特洛伊战争正发生在小亚细亚地区,交战双方均是古希腊人,这些古希腊人实际上是小亚细亚最早的居民。
▲小亚细亚半岛
古希腊文明大约诞生于公元前三千年至两千年间,古希腊人以航海技术闻名,围绕爱琴海建立了众多城邦,并向黑海沿岸不断扩张。
在爱琴海与黑海之间,拜占庭、特洛伊等地均是他们在小亚细亚半岛建立的殖民城邦。
▲特洛伊城,古希腊人在小亚细亚的据点
古希腊的城邦多建于海滨,依赖贸易为生,没有将势力深入内陆的安纳托利亚地区。
随后的一千多年,西亚地区先后崛起波斯等民族,他们征服并吞并了远离希腊本土的许多城邦。
这些城邦中的古希腊人与当地民族逐渐融合,形成了土著基因的主要来源,这就是希腊人基因首次大规模融入小亚细亚的过程,也称为小亚细亚的“希腊化”。
▲古希腊城邦曾遍布地中海和黑海沿岸
公元前4世纪,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统一希腊后,征服了波斯,建立了横跨欧洲、亚洲和非洲的庞大帝国。大量希腊人作为军政官员进入西亚,扎根于当地,这引发了小亚细亚第二次“希腊化”。
这次希腊化不仅深刻影响了小亚细亚,还波及全球文化,比如传入中国的佛教艺术,其佛像的风格中就带有明显的希腊化特色。
▲传入中国的佛像艺术已融入希腊化元素
公元前146年,希腊被罗马帝国征服,但希腊文化得以更大规模传播。
公元395年,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,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由拜占庭改建,史称拜占庭帝国。
不仅帝国分裂,拜占庭教会迅速发展,与罗马教会形成对峙,东欧、西亚及巴尔干大部分地区处于拜占庭教会管辖。
▲历经千年,拜占庭帝国实质是希腊人的国家
拜占庭虽名义上是罗马帝国的延续,但实际上高度希腊化。皇帝自称希腊人,官方语言为希腊语,教会和文献都使用希腊文字。
小亚细亚作为帝国核心区,聚居大量希腊人,这是希腊化的第三次浪潮。
这三次希腊化不仅时间跨度长达千年,还因希腊人在政治经济上占优势,使得小亚细亚的本地人口主流基因成为希腊血统。
简单来说,小亚细亚土著已变成了希腊人。
小亚细亚与突厥人本无渊源,突厥民族起源于公元6世纪亚洲阿尔泰山脚下,数十年内迅速崛起,成为草原霸主,疆域东抵大兴安岭,西达中亚,南逼中国长城,曾与隋唐交战。
突厥如同匈奴、鲜卑一样,实为草原民族的统称,众多部落和民族汇聚称为突厥,涵盖黄种人和白种人,使用突厥语。
▲突厥族群因唐朝的强力打击被迫西迁
突厥疆域广阔,不久分裂为东、西突厥汗国。大唐太宗李世民雄才伟略,先后于630年和657年灭亡东、西突厥汗国,剩余突厥人被迫向西迁徙。
7世纪起,伊斯兰教随阿拉伯帝国席卷欧亚非大陆。阿拉伯帝国分裂后,突厥人接受伊斯兰教,重新崛起,在中亚和西亚建立多个汗国。
11世纪,突厥的塞尔柱人占领了小亚细亚,这是他们首次统治这片土地。
▲奥斯曼帝国的逐步崛起和扩张
中亚和西亚的突厥汗国由众多游牧民族组成,互相通婚,核心特征是讲突厥语、信伊斯兰教,民族成分复杂,有黄种人和白种人的混合。
这期间,拜占庭帝国联合欧洲十字军多次争夺西亚地区,使得突厥人和蒙古人都未能稳固统治小亚细亚,主要人口仍为希腊后裔,信仰东正教。
▲火炮技术在攻占君士坦丁堡中发挥了关键作用
1299年,讲突厥语的部落崛起,建立奥斯曼帝国。到14世纪中叶,帝国已占领安纳托利亚全境,并越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向欧洲扩张,欧洲人遂称其为“土耳其人”。
经过数百年征战,拜占庭帝国的势力逐渐收缩至君士坦丁堡及其周边。
1453年,君士坦丁堡陷落,标志拜占庭帝国终结。大量希腊人逃亡欧洲,保留了珍贵的希腊文化遗产。
▲庞大的奥斯曼帝国垄断东西方陆路贸易通道
奥斯曼军队一度推进至多瑙河中下游,使整个欧洲震动。
基督教国家联手抵抗土耳其,将其疆域限制于巴尔干半岛,而希腊本土和小亚细亚则沦为奥斯曼的核心腹地。
奥斯曼帝国以伊斯兰教为主体,统治阶层及军队多为土耳其族,人口比例较低,广大底层由多民族构成,承担沉重赋税与劳役。
帝国允许其他宗教共存,虽不强制皈依伊斯兰教,但信教者可减半缴纳赋税,并有机会进入官僚体系。这吸引了大量人群改信伊斯兰教。
▲苏莱曼大帝是奥斯曼历史上最杰出的统治者之一
土耳其民族保留游牧传统,成年男子均须服兵役。全民皆兵制度虽保证了帝国的扩张,却也导致大量本族人口损耗。
为了维持军队规模,满足征战需求,帝国强征非土耳其族男子入伍。希腊及其他民族家庭被迫提供男丁,经过长期军事训练和改信伊斯兰后,加入帝国军队,此制度称为“血税”。
▲信奉东正教的希腊人对血税制度既痛恨又无奈
这些士兵享有与土耳其士兵同等的晋升、婚姻权利,甚至可加入军政高层,成为“正宗土耳其人”,被“土耳其化”。
退役后,他们可享受帝国优待,获得社会地位,逐渐占据更多资源,吸引更多人改信伊斯兰、接受土耳其文化。
▲阿尔巴尼亚人在奥斯曼帝国中地位显著
巴尔干偏远地区如阿尔巴尼亚,不仅广泛伊斯兰化,且因长期征战立下汗马功劳,涌现了众多担任苏丹朝廷要职的贵族。
历史上有25位奥斯曼大宰相出身阿尔巴尼亚,及更多中高级官员,他们为帝国带来巴尔干基因。
此外,奥斯曼长期与欧洲交战,急需先进军事科技,重金聘请欧洲工匠和船员,提升军力水平。
▲攻陷君士坦丁堡的乌尔班大炮系欧洲人设计
来自欧洲各地
发布于:天津市粤友钱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